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54|回复: 1

党报评虎妈:美国教育重独立中国重基础

[复制链接]

31

主题

43

帖子

0

精华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4
获赠鲜花
2 朵
个人财富
434 金币
注册时间
2011-2-7
发表于 2011-2-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最近,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题为《虎妈战歌》。这本书的作者“虎妈”一位美籍华人母亲的故事,还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美国将这样的对比现象放大在中美双方关注教育的人士面前。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华人妈妈育儿成功的个体经验,为什么在美国竟然引起那样大的轰动?又为什么引 起一些美国人叹为观止的惊呼和感叹?甚至从“虎妈”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从而对美国发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为什么更成功、更优越”的诘问?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现象和文化现象,让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在我国幼儿园里,一位美国人看到我们的孩子对黑板上画的一个圆圈回答时的感慨。 ! S/ ]  ~$ t4 K& X" s9 w+ |0 u( O

  D4 f; w6 N. g# e+ N; t, `  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 : R: C' v! f/ @4 k
7 o5 \( H( K# e. S7 B: B
  多年以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参观一所幼儿园,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孩子们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圆。这位美国朋友感慨地说,如果在美国,孩子们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有说是太阳,有说是飞碟,有说是煎鸡蛋,有说是向日葵,有说是篮球……不一而足。那时,引起我们中国人的感慨,指向我们教育的弊端:整齐划一的规范式的教育,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受到的是一种“瘸腿式”的教育,我们的孩子童年就变得笔管条直,听话顺从,信服并服从于标准答案,而渐渐形成趋同性的思维模式和服从式的性格与人格。
' m1 d  w) J0 t. `& y# z# r. D  v8 t) S0 \* J1 d) @6 r5 \
  应该说,这种反思,在变革的时代里,尤其显得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日本近代史中经济的复兴,也是从他们重视教育、极大力量地投入教育,并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变革自身的教育模式开始的。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和对比之中,我国出现了对教育改革的急切呼吁。 * L7 T& z( L. ^- [% r

( j( k: r# d) `, C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和需要变革的弊端。这在国门刚刚打开、美国式的教育异常鲜活而异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尤其显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z# Q, t. D8 l  ^7 A# G
% d4 M" k; h* E) x
  自立和责任,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精神与价值系统,是孩子从小教育的基点。因此,我们会看到美国的孩子,一般刚刚出生没几天,就被父母放在独立的房间,任孩子如何哭闹都不会让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寝。这在我们看来,几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学步期间跌倒了,很少见到美国家长大呼小叫地跑过去扶起孩子,关切地去问摔着没有,他们会笑着招着手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步。而我们则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长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让孩子长在蜜罐里,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差。在疼爱和宠爱之间,我们的天平从来都是倾斜的,尤其我们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甚至减退,而不少孩子更易于出现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执表现,在他们长大成人后,责任感的缺失,便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可以说,在这方面,虽然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在努力,但是,无论在全社会,还是在个体家庭,依然是我们教育的短板。 , v6 t/ y! M& _5 e3 Z  l' R% C! N2 W
4 [) f' x2 n& M( |  ?7 n
  在高考指挥棒为全社会教育的轴心没有得到根本变革的现状下,我们的人才观变得线性的单一而单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其实是这种人才观在大众心底的一种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额和加分的资格,各种奖项的花样迭出,则是这种人才观躁动于大众心理而显示出的心电图。如此教育的现状,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们教育的功利性和浅表性,最后只成为了分数和奖状的畸形竞争。所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了我们经久不变的校园格言。于是,获取高分或更多奖项,成为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追求。学生以此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家长以此获得成功的满足,学校以此获取名誉和名誉带来的诸如择校费的经济收益等等。由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信奉的是分数,崇尚的是奖状,迷信的是权利和关系,想象力与创造性不足,无形中缩小了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
; o; ?3 n; P6 ^0 v5 j5 |) ~: J# q+ p( d; ]: |/ ^
  而在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他们的大学录取方式,便和我们高考分数定终生的模式截然不同,因为他们对于人才的标准,和我们的认知有着极大的差异。由此带来的人才差异,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少处于高分低能状态,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弱,特别是大学扩招之后出现的高学历出身的学生,更显得高不成、低不就而学无所用,甚至出现心理和性格变异。而美国的学生则更为适应社会、适应现实、适应生活。在美国,很少未能上得了大学的孩子会嫉妒上大学尤其是读名牌大学的孩子;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很少出现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怀有嫉妒和仇富的心理。在公民教育的基础上,人才观便呈现阶梯和立体的多元化形态,长颈鹿可以伸长自己的脖子吃高树上的树叶,小羊也可以低头美美地吃属于自己地上的青草,而彼此各得其所。但在单一甚至畸形的人才观的指导下,“人”与“才”是割裂开的,我们重视的更多的是“才”而非“人”,于是,我们的孩子便容易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之下,学得身心疲惫,出现严重的心理和性格上的不健康,甚至不健全。
0 I0 b7 F7 [# W$ A2 j9 h  W. `  Y4 M
  中国教育最主要的长处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
2 \3 m9 `$ a5 j2 q  Q

! s9 C& Y9 X' A- B1 L0 p+ g# s  其实,这样的中美双方教育的差异对比,在我们改革开放的30多年历史中,已经成为我们并不新鲜的经历,在努力的改革和实验之中,已经成为我们痛苦却也是宝贵的经验,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和范式,曾经成为激励我们学习的榜样。 $ k1 J' `% n" x! {, Q( Z+ e
( W. y: |0 @+ I# e  z: ]7 R1 n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教育改革进行了30多年之后,曾经是我们榜样的美国,却开始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反倒把我们中国的教育作为他们的榜样。这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颇值得研究。 / f+ W) G/ Q5 C5 q9 l8 F! |. ]

% W4 a! P( F9 `' t0 {8 @# g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当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我们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长板,而让美国人望其项背。其中最主要的长处,是我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这种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本科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现尤为明显。在美国,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华人,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好,他们会对美国的小学教育颇有微词,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那里的小学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时间玩,有一半时间学就不错了。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美国人口中华侨华人只占5%,在著名的常春藤学府里,华裔学生比例竟达20%之多了。
2 \: P: l. I' l5 `& ~" G0 j& V' r+ t
  我们的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投入,也属于得天独厚。在美国,很难想象父母几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学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在孩子步入独立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家长扶着走一走的,因为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从来都是由大环境即社会、亚环境即学校和小环境即家庭这样三种环境所构成的。在孩子小学阶段,尤其需要这三种环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有着功利的色彩,但我们的亲子教育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家长愿意做出牺牲,愿意付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无疑,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合孩子初期教育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牢靠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d' S" k3 K3 U/ {# V/ B" g' V

) H7 W3 _9 Z) B: Y" p, Z  更有意思,或者说更有意义的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教育新的认知,体现了对发展中的中国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发现掌握未来的一些先知的秘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便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美国人看到我们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我们也曾经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在美国人因一本书而大惊小怪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漫长,我们的教育应该和美国的教育互为镜像、互为镜鉴,彼此相学、彼此相长。
& X9 c% }0 w; C6 ]+ b! Y% u8 j
  j6 X/ {7 ?% J' ~- `  全面关照与兴趣培养
/ x$ P/ o' j$ o+ c
: D, K0 o3 y# G7 E  先说三个故事。 % t" H! W6 Q6 g: b+ ~$ e* D3 L( ^  J6 y
$ b& s* J- ?' L+ R9 s
  故事一:笔者的朋友、一对华裔中年夫妇在德国生活已20多年,两人的大学前期教育均在中国,后期在德国,分获德国文科和工科博士学位。独生子在德国出生,去年考上德国顶尖的海德堡大学医学专业。当时,慕尼黑工大、亚琛大学的通知书都来了,也都是一流大学,但最终孩子选择了海德堡大学,而且是有名额限制的医学专业,这在德国应该算是最有前途的新起点。
! s2 ^: N  X7 N  G4 ]; T0 x/ F3 ?7 r" h, Z5 G( ?
  孩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父母告诉我,“中西结合”。与许多德国家长不同,他们对孩子的业余生活“盯得很紧”,包括不乱交朋友,不多看电视,做家庭作业也比一般同学多。当然,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他们从学业上引导得当,毕竟父母一人是文学博士,一人是理科博士,全面引导。他们认为,中国的“填鸭式”、“多作业”教育方式不可取,但不给孩子一定的压力,纯粹欧式“快乐教育”也不行,很可能导致放任。 # h' H2 L1 c* k+ j! Y& q
* A. E5 f' a" |/ w
  故事二:笔者的一位中国同学嫁给德国人,他们的大女儿现在上中学。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弹得一手好钢琴,在学校及地区各级钢琴比赛中均夺得一等奖。我在这位同学家的日历上经常看到“家长会”、“钢琴课”等字样。她说,孩子的每个方面她都关注着。
9 v$ }* u0 a# _% z1 @
* x2 T- i7 ]' K, M' k" d  故事三:2009年3月,德国南部温嫩登镇一所中学发生校园枪击案,一名17岁的该校毕业生持父亲的枪支射杀16人。调查显示,他有“抑郁一类的健康问题”,作案前一天晚上还玩了两个小时的网络杀人游戏。不少专家指出,如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不能在学生出现不正常苗头(如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精神不正常等)的时候就提高警惕,与孩子积极沟通,进行疏导,那么再严格的法律也不能阻止孩子可能出现的犯罪倾向。
# W; W' J) l" ]9 E0 X& B# D9 d: ^# P3 B
  那么,德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基本情况如何呢?最近发生的柏林“莱因霍尔德—奥托小学”59岁女教师扎拉青被停职事件或可让人管中窥豹。这名教师是教德语和数学的,因在教学中粗暴对待学生(主要是谩骂)激起许多家长不满而被“炒鱿鱼”。此事引发全德大讨论: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施教?扎拉青的初衷似非不良:出于对德国学生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可能日趋下降的忧虑,选择“从严施教”。但专家分析,这种担忧并无事实根据。德国教育学家于尔根奥尔克斯则认为,当代师生关系已有转型,即从前是老师课上“一言堂”,现在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许多年长的老师不适应。他还认为,德国获奖的学校均十分重视与家长的互动和沟通。由此分析,扎拉青除了教育方法不当外,还显得过分自负。 9 G5 H% \5 p. @& x5 _! I9 E

/ \: _  S0 n; H& t% J. E  不少旅德华人的孩子是中途到德学习。许多学生对笔者说,他们的数理化很快在这里显出优势,但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德国学生明显胜出,原因是课堂上不拘一格。笔者旁听过柏林一所中文学校的讲课,当天讲课的内容是“景物描写中比喻修辞的运用”,给学生的练习题是,对着图片中的桂林钟乳石作形象的比喻。有的比喻优美,也有学生联想到形象不佳的东西,但老师一一点评,不以为忤。爱护学生的想象力,这位在柏林洪堡大学就读的中国教师看来也将其德国教师的真传用到了中国学生身上。 0 t$ J0 J; o1 @9 d8 O5 \! V, G

# Q( g7 A; @( O: n4 A  2009年夏,笔者在德国博登湖林岛采访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对华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印象颇深。他说,自己当中学生时就在家里对各种颜色的化学实验入迷。年逾七旬、拄着拐杖的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为中国学生题词:“自然界充满奥秘,等待青年科学家去破解,为此必须保持永远的好奇心。”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培养学习、研究的兴趣,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要责任。想象力、创造力,都与此密切相关。 7 {0 ^# p9 V/ t, j' C
# ]6 V  h& i5 r% w6 R" Q- o
  东西方理念的碰撞
7 z5 r" i$ l' N/ Y. h* `" k# I, t& y1 P) J! G+ V. w* Z- G
  亚洲国家近年来实现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致使西方社会对东方传统理念的兴趣增大。美国亚裔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也绝非偶然现象。如果单纯将“虎妈”现象看作一次教育理念的探讨,未免流于表面了……
: @$ Q1 u! o5 U7 L$ ?8 n9 Q8 |, D/ }1 ]3 z7 a5 t% k! @
  《华尔街日报》对她的故事连续报道,《时代周刊》将她选为封面人物,短短10天内,她的著作节选就获得了超过100万的网上点击率……蔡美儿,48岁的耶鲁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以其新著《虎妈战歌》一举成名。最先关注“虎妈”的《华尔街日报》,更以一句“为何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强”的诘问,拉开了美国社会对中西方教育思维差异的探讨。随着论辩的展开,人们热议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美国的下一代是否会被其他国家超过,也成为了讨论的话题之一。
- o( i: D8 B) u0 r/ ^) g6 v% w; }4 T: L1 W8 }/ D
  截至1月中旬,《虎妈战歌》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的排名中已跃升到第五位,有149名买主在网上发表评论。1月19日晚,蔡美儿到旧金山签名售书,吸引了包括华裔在内的各族裔数百人前来捧场,售书场面十分火爆。《旧金山纪事报》形容说,“虎妈”的故事在网上疯传的速度超过了明星的八卦视频。 ( [) t# ]; k5 i6 Q

2 ^' B# N  j7 U. c/ v) k  不过,来到售书现场并不意味着支持蔡美儿的观点。相反,不同甚至批评的声音占了大多数。来自加州苗必答市的米切尔汤姆表示:“两个星期前我还不知道蔡美儿是谁,现在她已经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偏激的人。我基本不认同她的观点,但我熟悉她在书中描述的那种教育方式,因为我是被一个"虎爸"养大的人。”汤姆的批评还算是温和的,蔡美儿这些天已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其中绝大多数对她的育儿方式提出质疑。
/ D6 y. K' y( Z. c7 q- V" Z
# k9 y) j4 z! j& f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指责,蔡美儿给《华尔街日报》写文章进行解释。她说,自己的书只是一部回忆录,讲述的是个人怎样教育孩子,不是一本育儿指南,自己也从没想过要带领大家跟她一起走。蔡美儿的大女儿蔡思慧则在《纽约邮报》发表了一封致母亲的公开信,力挺母亲的教育方式。蔡思慧在信中说,实际上外人无法体会母亲的幽默。母亲“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让我们“把潜能发挥到极致”,“假如我明天就离世,我会感觉我已把自己的生命活出了110%”。
9 Y3 Y( M3 z  R  |
! F6 U8 }$ A6 q: G. w  经历了最初的震撼和不解,美国社会也开始探讨本国教育理念是否过于宽松。“我们的下一代难道真要失败吗”、“我们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等,成为美国人经常发出的疑问。有人甚至把美国的教育方式培养不出功底扎实的学生形容为一场危机,并把其严重性提高到当年苏联抢在美国之前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高度。
( a" y8 T) l  x& }
" `, s' Q1 U" s) _) x. N" x  不过,美国社会中的许多少数族群、特别是亚裔人士认为,其实蔡美儿的育儿方式无法完全代表东方的育儿理念,她为女儿制定的苛刻家规就连现代东方社会的父母看了都会咋舌。比如,完全禁止孩子看电影、不许孩子参加校园演出、除体育和戏剧外的所有科目必须考到第一名……在东方社会,已经很少有父母如此不近情理,而蔡美儿对女儿的要求之所以如此极端,与她一家的移民身份有很大关系。 4 ^, Q- [% d7 ?7 _6 ~4 T- \. `: S

- [: f& t% d$ i" `$ s  M! D  美籍华人朱莉·王女士表示,她同意蔡美儿的育儿手段,只不过蔡美儿在书中应该强调一下移民和当地居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同背景。朱莉说,华裔家长对孩子施加更大压力,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孩子今后的就业机会不多,公立大学里也没有多少位子,一个学生只有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位越南裔移民也赞同蔡美儿的育儿理念,他说:“如果你是第一代移民,你就不会对父母在子女教育上那么执着感到奇怪。如果人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不能获得与当地人同等的生活水准和社会地位,那还有什么必要来到美国呢?”
$ u; s/ I3 F- c  H! `" X, Z2 O4 q) B% E
  其实,美国社会中也有对孩子要求严格的父母,就像让米切尔·汤姆深恶痛绝的“虎爸”,中国社会的主流教育理念也是强调“快乐教学”。不过,东方人在传统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为迫切一些,西方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这也是事实。
: y& e5 O/ [% ]& ^" w$ N, k8 I  Y8 b. R4 \8 c. n
  综合来看,“虎妈”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固然与东西方教育理念存在差异有关,但与亚洲国家近年来在经济、社会上突飞猛进,并引起西方社会对东方传统理念的兴趣增大,以及美国亚裔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单纯将“虎妈”现象看作一次教育理念的探讨,未免流于表面了。
做人晶莹剔透(诚信、光明)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866

主题

1330

帖子

31

精华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38
获赠鲜花
31411 朵
个人财富
39184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
QQ
发表于 2011-2-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文化的差异决定一切。诸多的矛盾都是由文化差异产生。相信每个经历过移民生活的朋友都会各自的深有感触的。是不是呀?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14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