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派对、毒品和种族歧视,这些都让一位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倍感绝望,于是他向一家中国新闻机构袒露了为何急于回国的心声。 9 |( M$ c4 c0 J7 u. C* t
“我是学电视剪辑专业的,有些美国街头的片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和新闻节目里的,”这位学生上周对环球网如此说道。他的叙述听起来不仅合理,而且对国内读者来说又恰好在政治上十分正确。
& ^* K8 X) {+ {7 Z) o7 Y; M: r3 @- x
( x9 a- m( r: z2 g0 B2 e
8 i# Z9 a9 e4 q# |- x& T3 f文章写道,这位化名陆钧的学生在两年前赴美之前供职于国内一家未具名的主流媒体的评论部,“满怀着期待”来到了美国。文章说,他一直梦想到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去体验一个全新的环境。他生活和学习的具体地点并未透露。但陆钧说他的美国梦在第一晚就开始动摇了。他偶然见到一名男子交钱给另一名男子,换来一个塑料袋,他怀疑里面装着毒品。然后其中一人离开了现场,而另一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陆钧说道。于是他立刻坐上公交车回到了住处。
1 @1 t* J! U2 M' t$ ?% j
# O4 G2 T1 n7 r0 I3 e
! [. w+ t% d" \1 ^: e- i/ c4 D但这只是个开始。每到周五周六晚上,“到处”都有派对,文章这样说,但显然是基于陆钧的描述。不知哪个街角就会窜出一个“疯子”,文章写道。 文章说,“很多时候,你会闻到一种,好像在坐垫下压了很久的烟草味,没错,那是大麻。”
7 _7 A v9 x- f' I8 V
/ z+ D' N( a9 O7 F6 Q& w0 j$ V“在美国呆两年,你就会习惯这种节奏,”陆钧告诉环球网的记者。 陆钧还说,走在街上,有些人看到他会刻意闪开,一边嘴里还会念念有词。在文中,陆钧将这归结为种族歧视。
$ u$ m. X3 ~6 r6 N文章说如今陆钧已经受够了这一切,只想尽快回到中国。陆钧并没有对他的学术课程质量做出任何评价,或者在美国的两年是否对他有任何益处。 ( i8 r8 v3 h% S; ^$ e
“我的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陆钧说。“也许我出国前也有人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但我没听进去。” + @; A- d) W; h6 I
7 L( m' G. w! c: }" k6 k
文章中说,中国梦并不像那个触不可及的美国梦。
, p) H" z5 r2 I* [+ b* N$ B7 Y去年,“中国梦”一词经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之口上升为全国性的口号,它呼吁民族的复兴,已成了政府官员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 j Z! n6 ~% U/ O; x对陆钧来说,中国梦意味着,努力打造一个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国家。他描述了他所希望建设的国家将会“没有泛滥的枪支毒品,没有冰冷虚伪的人际关系,没有倾轧与歧视,没有那些懒散又不学无术的人”。
: V; L+ b# @' O6 ?7 p文章说,陆钧想要尽快回到祖国和家人的身边,去做一个“踏实奋斗”的中国人。 ' o$ j, ^, w+ e1 l9 y, F9 z0 }$ H
环球网报道的陆钧故事有许多没有说清的地方,也无法加以核实,但他的不满却反映了许多中国学生出国后似乎要面对的困难。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课堂讨论时保持沉默,乐于在宿舍里与其他中国人一起做饭,而不愿在酒吧和派对上与本地学生社交。8 L* s$ M. m; Z: o2 Y# }# [
一些人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错,培养出了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他们没有多少意愿和能力来应对陌生的环境。在一篇为华盛顿的《高等教育纪事报》(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撰写的文章中,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毕业生、著名的清华大学附中副校长江学勤指出,“中国教育并不能为多数学生打好留学基础。”“许多中国学生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会告诉他们怎么做,”江学勤写道。“他们的教育让他们相互隔绝,与他们生活的世界隔绝,最终和他们自己隔绝。无法产生自我叙事认同,他们也许可以舒适地生活在自己的泡泡里,但却无法克服任何新的挑战。” 5 M9 ?$ }/ d1 m# W) s
4 S6 {) D+ U" U/ m& ?+ P( }然而,尽管有这样可怕的故事——陆钧并非新闻媒体报道的第一例挣扎在异乡的中国人——更多的中国学生正在望向海外。对很多人来说,美国依然是首选。
/ ^* Z( S. a/ d$ v9 i根据中国教育部去年的一份报告,2012年到2013年间,美国依然是中国自费留学生的第一目的地。据美国的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统计,中国学生人数占了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将近30%,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