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在新当选的75位工程院院士中,来自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人,农业学部7人,医药卫生学部10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其中,现任解放军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女将军李贤玉,增选为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0 [) ?4 s+ g. W: _5 t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出生于1965年4月的李贤玉,身上有着诸多耀眼的标签:当年黑龙江的理科状元、北大硕士生、朝鲜族、女少将、女导弹专家,她还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她是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5年7月6日,在原二炮部队晋升将官军衔仪式上,她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火箭军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 A6 H: {# H' b1 D李贤玉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朝鲜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1982年,17岁的她摘得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当时前沿的无线电物理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李贤玉考上北大时,还只是一名高二学生。
“1982年,读完高二的我既可以升高三,也可以直接参加高考。我想,反正要考的我都学完了,那就赶紧高考。我的自信是有基础的,在中学,我的全年级第一从没跑过。”李贤玉曾回忆。
“来到了北大,才发觉人外有人。”她刚到北大时“学习很吃力”,4年后,她在全班第一个获得本系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
1990年7月硕士毕业后,正值大学生留学热、经商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随导师去看望原二炮部队的一位老领导。这位领导对她说:“像你这样掌握高新知识的年轻人,如果能到导弹部队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随后她参军入伍,进入原二炮部队。
1992年,部队开始筹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时年28岁的李贤玉,成为科研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技术人员,承担了网络总体构建和实时数据传输两项攻关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指挥自动化系统成型。1995年盛夏,原二炮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系统获得成功。当时一位军委首长对李贤玉连说了三个“不简单”。
该项目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成为全军的“标志工程”,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也获记三等功。之后,她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3年后,原二炮委派当时刚刚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李贤玉,负责某机动指挥系统的研制攻关任务。
经过几年的奋战,2006年,李贤玉的成果在军事演习中亮相。当时的二炮首长称赞她:“能把这么多系统‘统’起来,真是了不起!别看一个弱女子,能顶咱们好几个导弹旅长。”
这套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因此荣立二等功。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李贤玉还是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总师组成员,她花费六年时间,建成了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
2007年,李贤玉率先提出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3年后,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问世。
2013年,她再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几年全国两会,李贤玉都会带来她的议案和建议,多与军队信息化建设有关。
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她的议案为“推进国家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2016年议案为“用技术推动新质战斗力提升”;2017年为“在军事领域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信息化是高端技术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她认为。
生活中的李贤玉颇为直率,她评价自己的性格为“有点‘虎’”。
“我这人有点‘虎’,你一看我开车,就知道我是东北的,我有股不服输的劲儿。”2013年,她接受一家中央媒体的专访。“政事儿”注意到,李贤玉在这次访谈中讲述自己的学业、工作、家庭生活,颇为坦率。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李贤玉说:“我这个人没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长远的打算。我的特点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有机会,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有踏实和坚持,铁定能干好。”
“我跟儿子说,不能只想着干造原子弹的活儿,人都得从小活儿干起,才能干大活儿。”李贤玉说。
记者 许腾飞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