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6|回复: 0

“国家级工厂”也招不到工老航天人自述:孩子上午刚来...

[复制链接]

8360

主题

8539

帖子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16
获赠鲜花
16374 朵
个人财富
21564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4
发表于 2022-4-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 e3 u/ j0 ~) ^  X- L/ ]2 v
6 E/ a! t8 t8 i1 ]

  l$ d0 t$ L, b* g' n( v6 g! x# T$ H9 |. P1 u- i1 @; u

& M1 P8 m$ k6 b1 L
7 S4 H$ h9 g3 o( N
; ~" |2 b5 I5 `) V/ @9 Z8 p0 U* r
2022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航空航天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综合性强、多学科集成的产业。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智能制造技术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对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引领示范作用,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成立于1961年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以下简称“三院”),是目前我国集研制生产于一体、配套最完备、门类最齐全的飞航技术研究院,先后研制了多型装备,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介绍,建院以来,三院先后研制成功多个系列飞航导弹,填补我国武器装备系统多项空白;共获得国家级和部级科研成果奖1500多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7项,一等奖15项,国防特等奖10项。
创新成果离不开技能人才,他们是三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飞航装备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底,三院共有职工25000余人,其中技能人才7500余人,占比30%。在技能人才队伍中,高级工及以上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其中,2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58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31人获得航天基金奖。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三院,通过实地探访,记录当下航空航天领域里技能工人队伍的现状和发展,感受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变迁。
老中青三代技工在一起:左为95后王磊,中为60后钱卫中,右为80后孙长胜。
老中青三代技工的从业变迁:
师傅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徒弟靠手艺走进人民大会堂
近年来,我国现代航空飞行器技术迅速发展,而发动机的技术革新可谓是推进飞行器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也被很多国家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创立于1957年的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先后承担多系列动力装置的研制和批产,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冲压发动机及弹用涡轮发动机研制生产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也有一条“明星生产线”——我国首条全国产化的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生产线。在高水平自动化生产的这里,技能工人被形象地比喻成“擦亮明珠的人”,并诞生出5位“全国技术能手”,还有以“老师傅”个人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什么样的技能工人能够成为“国家级大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全厂 “勒紧裤腰带”凑钱买机床
车间门口挂着一张照片,身着笔挺工作服的小伙站在一台全新机床的操控台前,他就是钱卫中。
钱卫中和团队早期研究的发动机叶轮是飞行器动力的关键,对于整体飞行速度和范围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生产机床等设备落后,团队在研制道路上困难重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1995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看到了进口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米克朗。
五轴联动数控技术是国家高水平生产设备自动化技术的标志,尤其在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领域。
为了实现产品突破,当时全所上下“勒紧裤腰带”,集资300多万元,买下了这台“宝贝”,钱卫中则成为首位操控工。数控机床主要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机床进行产品加工,而当时的钱卫中也只是刚刚接触计算机。
“接到任务时都是蒙的,这么一个‘宝贝’就是我的了?琢磨吧。”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投产,面对一大摞看不太懂的外文说明书,钱卫中捧着辞典逐一翻译,有问题记下来反复琢磨。经过努力研究,1997年,他和团队利用该设备,完成了涡喷发动机一级转子的试制批产,1999年成功试制出钛合金压气机斜流叶轮。
如今,55岁的钱卫中已经在机械加工中心一线工作了30余年,突破了多个型号研制瓶颈及技术难题,参与了多个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专项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高端制造装备国产化。
作为老一代肯吃苦、爱钻研的技工代表,钱卫中可谓收获满满——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基金奖”等10余项荣誉称号。
众多成绩中,有一项钱卫中最引以为傲,就是他前后带出的20余位徒弟。加上徒弟再带徒弟的人数,能把整个办公室站满。用同事的话说,“钱大师都有徒孙了,是三代传承的手艺”。
2015年11月,钱卫中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传承技能、培养匠才”为宗旨,致力于机械加工、特种加工技术攻关应用及技能人才培养。
钱卫中向记者介绍,工作室现有技术专家16人、全国技术能手5人、研究员2人、特级技师2人、高级工程师13人、高级技师7人、技师12人,形成了工艺技术与技能人员有机融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办公区域和实训场地累计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回顾数十年从业经历,钱卫中坦言,“其实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干了这行,就要爱这行”。
“有的孩子,上午来看一圈,下午就走了”
在31所很多年轻人眼中,能成为钱卫中的徒弟极其难得和幸运,哪怕能够进入钱卫中徒弟所在的班组,也是要被“重点培养”了。
当被问到“收徒”标准时,钱卫中笑着答“有灵气”。他解释说,这个灵气指为人踏实、聪明,最重要的是好学。和师傅之间的关系,用现在时髦的词叫“双向奔赴”。
“有时候,你看上人家了,人家未必想学,就想打开机器完成任务,月底拿工资得了,这样的年轻人你肯定教不了。”在钱卫中印象里,还出现过从大专院校招聘过来实习的孩子,上午来车间看了一圈,下午直接提出要办离职的情况。
对于年轻人不愿进厂的现象,他认为:“现在年轻人选择多,不一定非要在工厂。学手艺需要多年沉淀,这点对于想快速学成的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此外,专业不对口,也成为“实习一日游”的原因。“我们通过走访发现,学生的课程设置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有偏差。有一次,招来一个班的学生,很多是学习轨道交通、水利等专业的,和数控加工都不相关。孩子肯定觉得干不了,也就走了”。
随着工作需要,钱卫中曾多次亲自外出招聘。他在过程中发现,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生产也存在一定脱离。
“举个例子,我们做的是数控加工,但是随着城市定位的调整,很多有数控加工的企业被疏解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北京市内的技术学校考虑到就业,就把这个专业停了。”据他回忆,招工特别难时,只能跑去外地找,甚至跑到学校里,退而求其次地直接问“有绘图这堂课吗?学生会看图就行”。
此外,很多学校的课程设定滞后性较强,教材、实操课用的设备和材料都是几年前的,但是像航空航天这种高端制造业,技术发展迭代快,有时几个月就大变样。“有时候我们一线的师傅去学校说的技术,授课老师都没听说过”。
钱卫中认为,技能教育如果不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很容易出现招工难和用工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困境,今年31所和北京4所学校尝试开展深度合作,定向成立“订单班”。
据钱卫中介绍,所谓“订单班”是指毕业生均为本单位定向培养的学生。在合作的大专院校学生念二年级时设立,即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后续课程会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需求进行设定。同时,像钱卫中和其他优秀的一线技师也将走进校园授课,加强教学和生产之间的联系,探索开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
“80后”青年大国工匠:通过手艺落户北京
在钱卫中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中,“80后”的孙长胜是最年轻的一位。但和钱卫中不同的是,进工厂并不是他最初的首选。
当年高考失利的孙长胜重新为自己定位,毅然从影视编导专业转学数控加工技术。通过4年努力,拿到在校期间全部一等奖学金。2008年10月,孙长胜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走进航天工厂,成为钱卫中的爱徒之一。
对于一线操作者,技能大赛是检验技术最好的试金石,在此方面,孙长胜可谓身经百战。2011年,他首次参加院级竞赛,2015年便出现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最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同年12月3日,孙长胜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成为航天领域青年大国工匠。
“除了荣誉和认同,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技能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对于航天事业,还是我个人。”近年来,北京市和三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孙长胜也通过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让一家三口从山东落户北京,有了更加稳固的大后方支持。
近几年,面对新设备调试和新产品的多重压力,孙长胜带领团队从未止步,勤恳钻研,一次次突击在前,拼出了一条数控加工的创新之路。
如今,孙长胜工作也有了14个年头。其间,他像钱卫中一样成为别人的“小师傅”,培养出11名生产一线骨干,包含高级工3人、中级工8人,并创建了“孙长胜创新工作室”,促进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成才,带动数控加工专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技能工人通过激光扫描验收加工好的零配件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车间里技能工人每日操作实用的各类刀头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智能制造技工不再 “灰头土脸”
据介绍,31所约有200名技能工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的就有5位,还都来自同一条数控加工生产线。生于1989年的数控铣工谢玮位列其中,不过,和其他获奖同事不同的是,他参加的是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
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是我国面向智能制造领域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国家一类职业技能大赛,旨在加快培养和选拔智能制造应用技术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带动更多劳动者关注智能制造领域,钻研智能制造技术,投身智能制造行业,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我参加的是2017年举办的首届,相对传统技能大赛,这个赛事要求选手具备复合能力。近几年,随着国家技能人才水平的提高,比赛也越来越激烈,可‘卷’了。”谢玮说。
采访前,谢玮带着记者参观了该所的明星生产线——国产化智能制造生产线。干净先进的车间,并排摆放着国内技术领先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谈话间,一辆自动化物流车载着加工完毕的零配件从他身后驶过,按照规定好的路线去仓库放货。
对于“一线自动化程度高,还需要技能工人吗?”这个问题,谢玮给出肯定答案。
“其实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很需要人工,机器并不能代替人工做所有事,现阶段它只能模仿,做重复动作和体力劳动。”谢玮举例解释称,以他们所在的生产线为例,机器自动做的动作都需经过技能工人的调试。例如要生产一个扇叶,最初机器是无法自己做出来的,要依靠技能工人不断寻找出最优制造的方式,再通过电脑编程告诉机器,从而稳定而重复地输出。
除了生产方式不同,谈及对技能工人群体的固有印象,谢玮笑着说:“我和老婆刚认识时,她听说我是做数控加工的,以为我每天都‘灰头土脸’的,实际上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监督机器,车间也一尘不染。”

% U3 l# T1 f' L. D" o' r) C5 E
: i/ z. e; L6 G6 T& C
' O# R: t2 D5 Z" Y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18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