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什么样的个性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在后现代语境下一般人的解释是任何一种个性都好,只需要把自己展现出来就叫好。但是,这种说法缺少一个前提。正确的说法是,任何一种个性,只要不僵持,能够移动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展现出来就是好个性。人必须要这样才能发展。如果不移动,就僵滞住了。任何一种个性处在僵滞的状态都不行,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4 f. H8 S0 N* _) x% Q& K$ Y) J" w
那这个移动到底是什么?就是“幼态持续”,意思是要人们不断的回返到幼态。幼态是什么样?从儿童身上就能看到,儿童比成人更具有人性,在儿童身上人性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儿童很简单,他好奇、他喜欢劳动、他要学习、他对什么都感兴趣、他很直率、他很真、他很善良;所以只要一移动就可以进入到幼态,这个时候人就保持了年轻。只要我们移动就能保持年轻,当然人性的东西都回来了。' h0 B! E7 ]$ L
' O, c( \, N7 y) F" f
而一般的人就经常提到27岁后就根本无法学到新的知识,就出现老化。但有些人岁数再大都能够学习。
9 X4 h: o# H2 r6 ?& y+ }- y- H5 ?! V" W4 H3 ^/ t4 R0 x8 F
很多学科(除了数学)的专家,都不能够控制自己和搞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限度,往往夸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但数学家就知道自己的限度。数学都知道是个年轻人的科学,在高校中20-30岁就是教授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但一个数学家上了40岁一般就不行了,有些虽然是40岁出成绩得奖,但他的很多工作都是他年轻的时候做的,所以数学家就更加的不容易。有个数学家陈春根,70、80岁仍旧有创造力,仍旧能够获取很多新的东西,从“幼态持续”的角度看,他的表现就比较幼态,保持着高度的兴趣。
, D# h1 A: `3 B6 |6 m/ x$ k3 j% N
: l1 ~! b8 L, X6 Q; D8 Q7 D我们就拿最简单的笑来说,儿童的笑就给人一种憨的感觉,你看台湾当代学者李敖,他笑起来就像儿童一样;有些人就说他笑得傻,其实就是憨,憨态可掬,就像儿童一样,所以看他的创造力一直就有。' s: I& h% {# W4 _
$ |& M( k/ S7 ]4 |$ C
如果是正常的状态,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返回幼态,因为是自然的恩宠给我们的,是遗传固定了这套模式——不断的成长和不断的返回。
$ }' J0 k( K3 g( _& f5 b
* t3 R) W; V5 y3 x那僵持的人为什么不转换呢?
# }1 @: ~* l# T2 \ \& V" ]3 a
1 M j8 h: h. S) o3 {* z1 R自我在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维护自我的个体社会身份,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维护这个自我的社会身份;人们有了这个社会身份,就要“端起”“绷起”,也叫做“刚起” 就是要坚持住的意思,要维系住它。所以精神分析学家说“维护自己内心”其实是“维护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评价方式”,实际上这也是在用自己的经验来维系的。自己平时生活中用什么方式来应付眼前的社会场面,结果就形成了个人的一个习惯,所以随时都把自己端起,那知道这一“端”,社会化倾向就很强而不能出现转换。
% @" L4 D- ]/ l7 h+ _
n' }$ P; q% O+ Y1 w9 |& I: T有一四川名牌大学院长,因为腰痛寻求治疗,生理医生始终无法解决,最后转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在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后,建议他每天散步放松。过了几天报告自己的病情还是不见好,心理医生建议他在自己家里放松散步,病情就得到极大的好转。同样都是放松散步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的效果就不一样?原因很简单,在外面的时候他是院长,来往都是熟人,他就得端起自己院长这个社会身份的架子,身体并不能得到放松,心理医生建议他在家里就是解除了他的社会身份,回到真正自己的状态。你看,病情造成他很痛苦,本应该返回幼态,但自己又要维系自我的社会身份就返不回去,社会身份又维系不住自己,所以内心就有很多的冲突,很容易的出现了心理障碍。
: l* f9 ~4 D* F
- |* L" m6 `8 P% B+ b所以,一个好的个性,就是不断转换的个性。心理发展就是要求一个人要不停的转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