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疫情来了,原本处于安全网中心的武汉市民,突然觉得不安全了。复杂多变的情绪夹杂着往日的痛苦和悲伤,伴随着夏季的暴雨接连浇上心头。他们不想再成为全国的焦点、不想重蹈覆辙、不想麻烦别人,为此他们做得比任何城市的人都多。
这一次,听听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
@佩儿,武汉南湖小区市民
周边一夜之间,有7个小区封了。我们小区暂时安全。
我们武汉人不存在“怕”,什么大风浪没见过,现在无非是该隔离的隔离、该做核酸的做核酸、少出门的少出去,去了哪里如实汇报……武汉人绝对不往外跑,何必出去害人呢?瞎折腾是不安全的。但凡有一个人往外跑,武汉人讲这叫“扳命”,意思是七折腾八折腾,会把命丢掉。
原本我觉得武汉最安全,我们肯定扛得住。但确诊病例突然增加后,多少有点慌。慌的不是自己有没有戴口罩,而是我们都这么注意了,怎么还这样。你明白吗?
我们为什么囤东西?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绝不会封了小区,还天天让业主帮忙拎东西,让志愿者帮忙送吃的喝的,什么啤酒饮料还让人家送。当陷入危难时,不用坐在家里发求助信息“快来救救我”,我们可以自救。除非地震房子歪了,但即便逃生,我们也有食物。
我准备的东西特别多,米面油差不多够一年,放在客厅茶几下面。我当然也希望家里跟别人一样,敞敞亮亮、干干净净的,但你没经历过2020年,不会有那种体验。一夜之间要封城,我们都没概念。小区突然封门,马上不让出去。那一刻是什么都买不到;后来是团购,由志愿者送到家。再后来,每家每天可以出去一个人拿物资。我们选择完全不出门,在家里关着,一家老小——爸妈、我和儿子,到最后一段时间都没菜吃了。
新冠病毒最怕你不接触它。我们家三个多月没出过门,从1月23日开始,要不是5月17日全民核酸检测,我们还不出去。我妈每天计划着,今天吃这一包,明天吃那一包……我儿子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最惨的时候,蒸一锅干饭炒酱油和在稀饭里当菜。他再也不想过那种日子了。
■ 家里囤的食物。
这一两年,我们家只要吃下去一些东西,就要补充,觉得不对劲,就多囤一些。去年武汉稳定后,我第一时间买了冰柜。虽然房子很小,但还是想办法把它塞了进来。冰箱里装着肉制品,每次买新的就往下放,之前买的往上拿。家里原来的一个双开门冰箱,冷藏室放蔬菜、水果、鸡蛋等;冷冻室就是包子、馒头、水饺等。一个冰柜一个冰箱,可以保证一两个月。
说实在话,我以为自己挺奇葩的,准备很多,结果一看小区业主群的讨论,挨家挨户都囤了一些。
我对自然灾害的体验特别深。我是唐山大地震那一年出生的。7月份地震,8月份我妈生我的时候,医院都没地方安排,我是在家里找接生婆生的。很多灾民被送到武汉,大家睡在地上。那会儿不管是北京还是唐山,很长一段时间,小孩不敢睡床,怕房子塌。从小爸妈就跟我们(我还有一个哥哥)说,那时候有多苦。
我又是长江边上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的武汉,江堤还是土泥巴夯的。泡久了后,下面的泥巴稀了,中间会漏水,拿沙袋堵上,能堵就堵,堵不上就成了决口。外头淹大水,屋里淹小水,放学回来就自己拿沙袋把家门口堵上,再从屋里往外舀水。家具拿几块砖架起来,晚上睡觉床下都是水。
1998年发大水的时候,有人被冲到下水道淹死了。我们知道一到下雨天,肯定要摸着墙根走,因为淹水以后下水道盖子被冲开,连成年人都能被吸进去。摸着墙根走,人起码立得住。说句不好听的话,家长在家里打也把我们打会了。
我父亲是军人,非常重视训练我们的生存能力。他教我雨水大了怎么走,怎么结伴,我跟我哥怎么自救。我也踩空过,掉到坑里过。我们从小学游泳,几岁的时候,一脚被踢进游泳池,自己扑楞,只要不淹死,别指望我爹把我提起来。
疫情过后几个月,不是发布了一个家庭应急装备科普?我专门给家里各买了一套。看过郑州灾情后,我又买了全套露营的炉灶和煤气罐。大自然是非常残酷的,我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会遇到。
以前觉得灾难离人很远,2020年的时候,在自己眼前,楼上楼下的,平常不怎么联系的邻居,可能出了一些问题,甚至离去。那个时候,你是无能为力的。你怎么知道自己跟他有没有待过一个电梯?有没有感染?会不会死亡?
经历了2020一整年此起彼伏的疫情,我多少长了点记性,但很多人还是无所谓。为什么武汉人不会到处瞎搞呢?因为见过死亡。外地人看不到自己身边人倒下,他只知道一个数字。灾难面前,不是说难过不难过。现实中,活不了就是活不了,救不了就是救不了。
■ 装备升级,组织小区团购了3箱2400个N95口罩。
@李爱华和吴爽,武汉双湖泊岸业主
隔离酒店选址在这里,我们业主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们支持政府的工作,但起码不能让酒店的人跟我们有直接接触吧?德尔塔病毒太厉害了,传染性跟去年不一样,我们很害怕。
8月2日下午3点多,有人在业主群里发了消息,说6点过要送隔离的人到小区门口的那家酒店。很多业主不同意,在酒店门口闹,不让停车。闹到晚上10点多,大家回家睡觉了。没想到凌晨1点过,还是把人送了过来。
我们觉得选在这里根本不符合隔离酒店的要求。小区和酒店隔着不足10米的距离,还同一个出入口。万一其中有一个人感染,那我们小区和隔壁小区都完了。酒店的工作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小区,是不是管控的漏洞?
隔离人员刚来的时候,酒店管理比较松懈。酒店里的人进出自由,可以自己拿外卖,还能到旁边的小区商店买东西。8月3日晚上10点多,在我们强烈的抗议下,酒店才在外面架起了围栏。作为酒店,这种防护措施我们能不能相信呢?
■ 隔离的人被救护车送到酒店附近。
大家一直打市长热线,还有疾控中心的电话。他们表示这个地方是临时被征用,因为其他酒店不同意,这间酒店的老板同意了。
我们又问酒店。酒店的答复是政府强制征用的,他们不能拒绝。物业也说是政府征用的,没办法移走。到底谁说的真话、谁说的假话,我们也不知道。
这家酒店是2021年新起的,可能生意不太好吧,老板就同意了做隔离酒店。他们说酒店的住客没有阳性的、全部都是安全的,住在里面的只不过是在中高风险地区待过,回来的时候已经做了核酸检测,只需要再隔离14天而已。他们还说绝对不会让工作人员去我们小区。
六栋的业主李爱华非常确定,酒店的工作人员就住在小区。8月4日早上7点20分左右,她在电梯里遇到了酒店的人,一路看着他们出了门岗,进了酒店。
七栋的吴爽下楼做核酸时,也在电梯里碰到了酒店的人。 两个男人一进电梯,我就问“你们是不是酒店的? ”他们说“是”。 我又问: “你们现在还能住在这儿吗? ”他们说“是酒店的保安”。 我当时没说什么,也不好说什么,房子是私人之间租的,物业不敢怎么着,我们老百姓更管不了。
社区一开始也不知道,跟酒店交涉后,说这事儿居委会做不了主,是武汉市卫健委和疾控中心决定的。网格员说,酒店只有80个房间,政府花了这么大力气,怎么会为了80个人冒着让小区3000人感染的风险呢?“他们不是密接的,也不是次密接,只是路过,或者居住在有疫情的城市。”他的意思是政府想的比我们普通老百姓肯定要多,要相信政府。
怎么说呢,对社区有点失望。去年防护根本不是这样,起码防控措施做得好一点,管理得严一点,现在社区都管不了这事。你跟他说,回复的永远只有一句:“我们已经沟通过了,酒店分了隔离区和干净区。”再没有其他的话。
有个业主说,干净区和隔离区怎么分得清呢?酒店保安住在里面,别人带着隔离人员也从那里进出,怎么确定没被污染呢?谁敢保证两个区域的人员不交叉呢?这不跟南京机场一样的漏洞吗?
小区旁边的幼儿园9月份要开学,孩子怎么办?早晚接送孩子的都是爷爷婆婆,太不安全了。管理如此松懈,我们觉得一点人身安全保障都没有。
隔离区的人,网格员说“百分之百不能出来,都是封闭的,只有一两个人送饭送水。”社区表示,会督促酒店做好最严格的防疫措施,包括隔离、消杀、垃圾清运等。酒店也说,保安已休假,不会再让酒店工作人员进出小区。
德尔塔这么厉害,太可怕了。既然有风险,还送到居民区,对我们难道不是一种伤害?酒店离6栋最近,中间只隔了一条小马路。酒店的隔离人员开着窗户,搞得6栋低层的居民不敢开窗户。他们担心风一吹,病毒就飘过来,很吓人的。
我们希望尽可能换一个酒店做集中隔离点,但社区说撤不了。现在搞得我们虽然做了核酸,也不敢出门。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 酒店与小区共用一个出入口。
@尤妮丝,武汉幸乐社区网格员
武汉再不可能承受第二次风浪了。经历过2020年,经济受到损失,国家也大力投资了这么多。
8月2日,武汉有三个确诊的。第二天上午新闻说要做全民核酸检测,中午我们接到卫生服务中心的通知后,就全部启动了。虽然去年有做全民核酸的经验,但今年加快了速度。我们社区常住人口大概3000人左右,计划三天之内做完。
我们有6个网格员,我在第三网格,属于老旧小区。这边没有电梯房,也没有物业,大部分老人年龄很大,80岁往上的大概有二三十人。有些老奶奶老爷爷不方便下楼,比如瘫痪在床的,后期我们要上门做核酸。
我的耳朵不太好,戴着助听器。分管网格的正式工作是从去年疫情后,以前大家都是做自己的本职,比如我负责残疾协会的事,还有负责计生的、民政的、党建、低保的。分了网格之后,每一个口子的事情都要摸清楚。去年疫情的时候,我们建了档。网格员对所在的居民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都很清楚。
■ 为社区居民登记个人信息。
从下午3点钟到晚上11点,检测了752人。因为是临时通知的,人手不够,登记得比较慢,第二天快很多。共建单位也下到社区帮忙,有什么事,书记一喊话,他们都能到位。
居民响应蛮快的。每一个网格一个群,大部分居民在里面,看到社区发的消息,主动跟我们报备,排查起来就比较快。
去年经历过,大家都有经验,也能照顾到老人、残疾人或小孩。最感人的是什么呢?市民蛮关心我们的。昨天一个市民跟我说,辛苦了,给我们买水什么的。我说我们有水,谢谢。天气很热,社区准备了矿泉水,怕有人站累了晕倒。大家也比较体谅,让老人、残疾人优先检测。
借着武汉开展全民核酸检测,也想鼓励其他城市这样做。不是说没有经历过疫情就疏忽,每个人都不要麻痹,不要抱侥幸心理。
我不是在批评谁,也不是论断。我家小孩今年幼儿园毕业,想着我妈从去年疫情一直到今天对我帮助特别大,付出了很多,我们就去了一次长沙。7月10号的时候,去了我很震惊,当时就跟我妈说,还是武汉安全。长沙人这么多,地铁、公交车等管得严,但公共场合还是该注意注意,口罩必须戴。
回武汉之后,我跟我妈说,可能没有经历过武汉这样的痛苦,他们感觉不到。每个城市的想法不一样。打个比方,我是一个经历过武汉疫情的人,很想去爱别人。虽然我不认识你,但出于安全我会礼貌地提醒你,还是把口罩戴上。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他会觉得你多管闲事,你们经历了是你们的事。
/ w+ Y: N0 F" s0 n+ }) [' W: ^5 m说一句不好听的,如果不是这个疫情,社会已经变得相当冷漠。每个人买了房之后,小区的房子一栋一栋地住,邻里左右都不认识,关系不那么亲近,信任度也不高。
我在社区工作了15年,回想起老一辈的,比如解放后的那一批书记主任,确确实实在为民服务。我会思考,老一辈的人,是怎样与老百姓亲近在一起的?我爷爷从小跟我说,做人要实实在在、真真实实,不要做表面工夫;要么做好,要么就不做。我一直把爷爷这句话放心里。
2020年疫情的时候,全国各地援鄂的医护人员最清楚病毒的危害有多少,防护有多重要。这些医生可以向当地的市民和政府传达防疫决策。去年武汉刚开始,也是因为疏忽,底下的人说很严重了,还是有人不听。希望每个城市,不要再经历这样的疏忽,而让一个地方失去了平安。
有时候,一个人的话真的要听。
(文中吴爽、李爱华、尤妮丝为化名)
3 A1 |8 M- _; e. j; U/ p, s
# v+ B. Q3 L6 L) w0 ]
% T5 Q; E8 {/ k$ H"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