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方面反复争取后,珠海方面3日下午松口同意,从4日中午12时起,澳门入境珠海人员持48小时内核酸证明即可。 然而就在4日早上,镜湖医院就在人群采样中,就检出了一个可疑阳性样本。这些都是3日晚上闻讯后为了回珠海而做核酸检测的人士。 经查实,第72例阳性感染者是一位46岁的内地籍装修工人,平时住在珠海斗门,每天往返澳门和珠海。26日进澳门后因疫情滞留,居住在酒店。 很快,在他的装修工程同事中,又陆续检出3名感染者:第73例,52岁男性,内地装修工人;第74例,40岁男性,越南籍雇员;第75例,42岁女性,越南籍雇员(5日检出)。 他们在9月26日及30日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于被列为第72例的密接者,4日再经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实险室已将第72例与前面7例感染群的基因测序对比,结果显示100%同源,为同一感染群。 自然,澳门又要启动一轮全民核酸检测了(至6日早上9点已采样50万人),与珠海的通关便利安排也取消了。 这场反复波折的案例,再次鲜明地说明,当初广东省卫健委的担心是对的—— 仅仅做一轮全民核酸检测是不够的。而且因为酒店保安感染者曾有社会活动轨迹,不排除引起社区隐形的传播链。 果不其然,在澳门特区迅速跟进的流病调查中发现,第66例尼泊尔籍酒店保安与第74例装修公司越南籍雇员,在9月24日检出疫情前,曾乘坐同一班次巴士。 两人在车厢内站立位置相当接近,更曾共同触摸同一扶手,可能经此手部感染。 另外,广东方面还认为,澳门特区划定的“黄码区”太小,仅对“黄码区”每日一检也不够,而应实行“只进不出”,对“黄码区”内人士进行就地隔离; 另有29名澳门居民在内地主动申报与确诊者曾有共同轨迹,广东疾控存有疑虑,不肯通关是有道理的。 经此一役,说明澳门防疫还是有提升的空间,也让急于恢复旅游的特区政府得到了提醒,一些在9月底表达不满的网民也认清了形势。 实际上,正是由于特区政府实施了看齐内地的入境防疫管控措施,去年8月26日首先在广东恢复赴澳门个人游签注,9月23日扩展到全国。 这标志着澳门与内地防疫一体化,恢复正常往来;平时每天进出珠澳口岸的人数多达3万人次。 平时往返珠澳,只需持有7天内核酸证明;周边疫情紧张时期,收紧至48小时之内证明;唯有在两地检出本地感染者时,才需实施14天隔离。 这一年多来,内地已经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疫情管控清零措施—— 社区直接封控人员强制隔离,外围管控区人员只进不出,行政区域全民核酸检测至少两到三轮,全阴后才逐步降为低风险、中风险地区。 所以,无论是新疆,还是澳门、珠海的合理防疫措施,应予以合理的理解。 当然,澳门疫情中也有一个相对的好消息。由于所有感染者都已完成两剂疫苗接种,基本都属于无症载毒,无发烧、无呼吸道症状,情况良好。 这说明疫苗还是有用的,只是两针的抗体水平尚不足以避免感染,需要第三针加强。 不断涌现的超长潜伏期 时至今日,不仅一些网民,甚至许多不看疫情实况的专家,仍然在坚持“超长潜伏期不大可能”“无法相信”。 但到9月末10月初,超过28天的超长入境潜伏期感染者,以及经治疗后观察至少一个月才准许返回家乡的患者复阳案例,几乎达到了每天一起。 至于超过14天的,那就更多了。当然,相隔两个月、三个月的检测“复阳”患者,可能是体内的病毒残片被检出,并无实际传染性。 但入境后多次未检出,30天后才能检出的超长潜伏期感染者真是不少;而且引发了9月福建、哈尔滨的疫情,这显然是有一定传染力风险的。 10月3日,吉林长春报告1例超长潜伏期的入境无症感染者,为入境后44天检出。 这位无症状感染者8月20日由菲律宾入境厦门,就地隔离14天; 9月4日乘坐南航CZ8444次航班从厦门到长春,继续集中隔离观察7天;之后继续居家隔离观察9天。 9月19日至10月2日,这名感染者在长春市多地活动,涉及理发 店、洗浴场、商场、海鲜批发市场、售楼处、医院、餐厅等地。 10月3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 ▎ 资料图:澳门疫情防控 截至10月4日7时,长春市已排查其密接者38人、次级密接102人、重点人员161人,全部隔离观察。 居住小区核酸检测1310人,结果均为阴性。曾到过的医院已完成两轮核酸检测,累计检测1681人份,结果均为阴性。 采集其家庭及有关场所环境样本100份,结果均为阴性。 ▎资料图:澳门疫情防控 10月3日,广东深圳报告1例超长潜伏期的入境无症感染者,为入境后43天检出。 这位无症状感染者8月21日由泰国入境上海,就地隔离28天; 9月19日解除隔离后抵达深圳,抵深后即被集中隔离,至10月3日,才检出阳性并确诊。 超长潜伏期,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一年半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疫情考验。 除了南京机场相关疫情因为爆发点特殊,扩散迅速,加之多个地区追踪出现失误,导致“堵口”的时间延长到了14天,造成了辐射全国的大扩散以外。 其他历次疫情,大都能在10天内完全追踪切断病毒传播链。这就是常态化防控。 一年多来,“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疫举措被反复证明行之有效: 一旦发生局部疫情,立即从常态化防控转到应急处置,进入应急状态、开展流调溯源、实行精准管控、迅速组织核酸检测。 确定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后,确保检测人数在500万以内的在2天内、检测人数大于500万的在3天内完成一轮全员检测; 精准锁定“包围圈”,除了划定高风险、中风险地区,还设置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其他区域4个“圈层”; 各“圈层”都专门制定防控细则,在确保“围堵”病毒的同时,将疫情影响尽可能降低; 对于区域内近14天没有新增病例的、按规程经过多轮核酸检测筛查结果均为阴性的区域,在严格规范终末消毒后,经专家组综合评估,将调低风险等级。 总的来说,既不能“一刀切”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不能不当放松防控导致前功尽弃。 在完成14亿人普遍的三针接种之前,这个冬天,又将是一个常态化防控的冬天。 在毫不松懈防控的同时,还应对疫情展开新的研判,研究出新的防控措施。 * Y6 G8 C& y" L. N. G4 j& ^- Q
5 T% X: W+ H, y" N2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