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你知道农村孩子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吗?”接受采访时,这个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的男生突然问道。
' E: s0 V4 q3 C8 E3 m; o
( x) s1 }* Y% h! A# g# G7 W2 z& D! Q3 {1 [
“是自卑。”他自问自答。说完这几个字,杨弘毅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再抬起头时,满脸泪水。
8 l. X/ p6 j6 ^+ B3年前,18岁的杨弘毅读高二。那年的国庆节,他的母校——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唯一一所高中,选拔了30名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到北京,游清华、爬长城,杨弘毅是其中之一。# e; F: \& `$ S+ y0 M! S
第一次来北京,杨弘毅感觉挺兴奋,但对于考清华大学这件事,他那时“连想都不敢想”。 确实,近年来,寒门学子上名牌大学的几率越来越小。有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多,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 e/ e! P5 m: t& {" w+ t# T! R/ B( q) K3 r
$ M- [ {8 ~8 _* L/ @& d
为扭转这一状况,2012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计划”),决定自2012年起,“十二五”期间,每年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招生计划,以本科一批高校为主,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该计划旨在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8 J' ~) {! S9 {3 k2013年,这一计划招生人数增至3万名。
/ a% m3 y" z" {" M* ^% f3 G杨弘毅正是通过“专项计划”进入了清华。2012年,跟杨弘毅一样,通过该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考生一共30人。这一年,清华大学自己也推出了“自强计划”,跟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一样,该计划面向的是“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且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该计划2012年共录取29人。2013年,通过“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学生达到76人。清华大学招生办向中国青年报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这些寒门学子有不少分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学系、机械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专业人才领域。 l6 b {5 c) H; _5 @+ E
: x0 T6 d7 \* X& j4 A5 \! g: E
8 r: I* N% B" e. E( V. i
然而,种种状况表明,这群学生在融入著名大学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难题。尽管,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顺利学习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台了多项帮扶政策,如清华北大的 “双导师”制、与知名校友“结对子”等,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仍在困扰着他们。这也表明,事关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每一个环节都值得重视。 
8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启动新生军训,机械工程系最小新生、13岁的范书恺格外显眼,他就是通过“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入清华的。
& D0 H# L. n/ m' b8 o3 c! I' B* j- [0 w) w0 `, F5 X
差距
1 b9 U. C$ Q1 B7 z0 Q: N: d* l- N1 ~2 F$ h“在我之前,我们高中十年没出过上清华的学生了。”杨弘毅坐在清华大学最大食堂的一个角落里,局促而迅速地吃着午饭,“我一会儿还有课,暑假小学期的专业课,很难”。 1 ~2 T5 Y+ }* t2 L5 n" ^) H
& r& l5 `, \7 l
1992年,杨弘毅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只有30户人家的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3个男孩,杨弘毅最小。一年一季种在20亩梯田上的玉米,是家庭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杨弘毅的母亲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在家,父亲念到初中毕业就没再继续念下去。 1 B" Q+ u) y. S% N. P/ s& K" e
4 {; R4 S1 S9 O, D& a
, U. G, E, Z' G$ N* Y* U2 i0 `7 X3 `
而现在,杨弘毅的3个室友都来自省会城市,其中一个有生物奥赛加分,一个是体育特长生。他的经历,在室友们看来不可想象。+ K" s+ }1 P T t* C: S8 v& h' r
不像城市里的小学,他上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一到六年级的20个学生全挤在这间教室里上课。唯一的老师给其中一个年级讲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
& {% L$ c, }$ D" _) V4 R- U+ S0 Z上到小学三年级,杨弘毅觉得村小实在太差了,想转到县里的学校,但没有小学愿意接收,觉得他会拖班级的后腿。后来,一个在县城中学当会计的亲戚帮了忙,“硬把我说进去了”。 县城的教育经历让他很压抑,“基础差,拼音念不准,语文老师都笑话我”。
2 Y6 @( F) H) J
) O2 w: n8 s4 o5 I6 Z+ e2012年6月,复读了一年的杨弘毅再次参加高考(微博)。报志愿时,班主任向他推荐了“专项计划”。9 P% h. `. k& D8 k: J8 K
“这个计划,当时在我们省只招一个专业的学生,就算录不上也不影响第一志愿,我就报了。”结果,杨弘毅以低于清华大学在该省录取分数线30分的成绩,成为该省当年唯一通过这个计划进入清华园的学生。' x: U N6 H1 y! I0 j* V; b
回想起来,杨弘毅已很难记起刚来清华时的兴奋。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清华上的第一节专业课,紧张而不知所措。$ [5 y( f3 T, O$ m9 N1 s7 `# Q
“一上课,没听懂,心里很紧张,感觉周围人好像都能跟上。”课下,他按老师的讲义恶补,仍然收效不大。此后,就跟“条件反射一般”,他一上课就紧张,越紧张,越听不懂。
! |, L. G- d) e3 g! e4 b. D5 n" V除了课堂上的自我施压,与同学的比较也让这个昔日的好学生“压力山大”。
- w7 w' |6 r* a$ R. u$ f谈到和其他人的学习差距,杨弘毅停下手中的筷子,眉头紧锁:“我真觉得自己悟性不够,智商低。我课后做四五个小时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很多人课上就做完了。”
# { }0 Y/ t$ I; Q学习的压力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最严重的时候,他去了校医院,拿回来一张“强迫症”的诊断书,“断断续续吃了两个月的药”。同样感觉学业受挫的,还有来自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温发琥。他是清华大学首批“自强计划”选拔出的29人之一。
: M6 Q6 a9 `; u, W% z- o8 L1 t8 D5 {# h$ G$ @
温发琥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父母在镇上摆摊卖水果,“勉强维持生活”。高考那年,清华在甘肃理科的录取线是658分,他考了625分。借助“自强计划”的选拔,温发琥进入了清华。这在他的中学是件大事,因为该中学也已经十年没出过考上清华的学生了。
/ j: p$ s0 u% N1 A9 g! b
, e, E2 e: e! F& q( T' I8 G1 x4 U/ P( u' Z6 P/ G
但这种荣耀很快就被学业压力盖过。2012年11月,第一次期中考试,温发琥的几门功课分数都在70分左右,颇感心情不顺的他,在网络上感叹道:“我真想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资格继续待在这个地方。” 4 N9 d7 P2 w L; h0 u" K3 j- o7 f
被英语系录取的张辉也是如此,他入学后“很头大”:“我当时没想到会被调剂到英语系,第一志愿报的是法学院,没录上。”5 A0 F* a8 X5 m V& u
高考前两个月,张辉得知自己通过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选拔,满足高考总分降60分录取的条件。让张辉头疼的是,英语并非自己的强项,而同班同学多为大城市重点外国语学校保送或考入的学生,“听力和口语基础都比我好太多,我感觉很难追上他们,努力之后成绩也还是居中下游,大一整个学年都挺消沉的”。 $ g/ _, {/ r8 [* E3 c6 F" H
+ o' ^: J& K: n% V' I0 Z
苦恼
2 ~$ s- I, i8 r9 b4 C" {' F$ r" p# G; w
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杨弘毅只有在家乡才能感觉到家乡人对这一身份的“骄傲与尊重”。
1 o' `. q2 ~& s2 h4 t但清华园的生活跟他原来预想的不一样。没来清华前,杨弘毅憧憬的大学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除了学习,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他对社会工作很感兴趣,也期待遇到一个“质朴、善良”的女孩,在校园谈一场恋爱。然而,过去的一年,他的校园生活既简单又辛苦。除了偶尔踢场球,他的其他课余时间都用来上自习,“补差距”。 ; O% T1 X1 o+ r6 T& p
j1 t" E" z6 v4 F
1 S6 `# m2 V( V' n1 `# t2 p* G
总结在清华的第一年,他觉得“比高三还要辛苦”。
$ i8 T! t. @9 H8 ]; i% M他用足球场上的释放来帮自己减压——与一帮不认识的人踢球,“出一身汗,回去冲个澡,感觉特别好”。 0 i8 O! _2 P I6 X2 A* V4 t
大一上学期,杨弘毅加入了系里的足球队,但队里“很多学长踢得太好了”,他还一直没获得上场的机会。周末时,他偶尔会和原来的好哥们儿网上聊天。高中同学中,和他一样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名校的有4个,“分别去了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学习这块儿,我也和他们交流过,都感觉压力很大、很吃力”。
+ } U8 W# a4 i
% ~8 |; T1 u& O9 O5 H" F* N$ _% p( ~4 i S# n* v
心里不好受时,杨弘毅找到心理老师求助,老师让他“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多想一想自己的优点”。
( ~9 _6 c: l9 y0 y& M杨弘毅对此更茫然,不知道自己有啥优点。 ( u0 `- a( O: z8 ~8 w: m O
与杨弘毅同专业的赵齐峰,也是通过“专项计划”进清华的,境况更不容乐观。他因为跟不上所在专业的学习进度,曾多次向招生办提出转系申请,但专项生招生计划规定,“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 赵齐峰的同学透露,他在大一第一学期挂科两门的情况下,开始消极厌学,“每天读小说,写写诗,挺逃避现实的”。
8 ^( l" e( y$ O5 m' r% z3 G
$ T# j6 f; g2 r9 Z9 k. x* q! S) M张辉的苦恼,则在于心事无人倾诉。张辉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就过年时回家几天”。他高考时,父母也不在身边。现在每周一次的“亲情通话”,话题多围绕“身体上的嘱咐和关心”,往往说不到10分钟,电话就挂了,有心里话也没法说。
c2 s- g% c9 P2 |( U @0 Y3 z+ F据了解,上述问题在“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来的生源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前景
7 o8 L; E' j7 w/ \, p+ g2 I5 U+ [% k5 O# o$ t
4 b. ^( k6 V1 a8 x事实上,杨弘毅们也在努力融入学校。虽然学习吃力,但从小勤奋的杨弘毅并没有泄气,“大一时,我成绩中下游,压力很大。这学期已经上升到中游了”。
' ~' @) f5 T+ \" [7 H1 d* R( ^
7 r# N9 m. f: l, ]/ U0 Z5 J2013年暑假,杨弘毅修了一门专业课。虽然学得挺辛苦,但结课考试,他感觉“发挥得还不错”。此外,社会工作能力和绿茵场上的球技也“越来越好”。
' d9 r4 g; x6 y0 i1 b, L但想到接下来3年的大学生活,他还是会焦虑:“感觉和别人差距挺大的,还是希望能有人指导一下。”虽然他自己觉得没啥优点,但室友们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这个寝室唯一的专项生性格外向,待人格外憨厚、善良。
% \' T7 O) f% W: c* K1 N
: j r i; c3 J/ l% {2 h“他总能遇到一些奇葩经历。”室友王勇说起杨弘毅的清华一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待“求助者”的宽容和单纯。 ( ^) Y; v, o$ C) m6 V5 e
; D" c. c: ]# K! S+ n( @
“有次晚自习,一个陌生女孩在教学楼里叫住杨弘毅。她说在清华复习考研(微博),没地儿住,没处洗衣服,递过来一包衣服,问他能不能帮忙洗。”室友彭飞说,他没想到的是,杨弘毅接过了对方的衣服,还借给了她130块钱。' O2 K$ P* U4 r
后来,女孩取走了杨弘毅帮忙洗好的衣服,却一直没还上借走的钱。尽管室友们一致认为“肯定遇到骗子了”,但杨弘毅想了想说,再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不好意思拒绝”。( H. [* \% F- A
其实,杨弘毅手头并不宽裕。提到对“专项计划”的建议,他说希望能减免学费。但他又补充道,学校现在给的已经不少了,“我觉得已经足够了”。) ^: \& C+ \5 h! N! A2 C. C
对于“自强计划”生源,除了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还为每名同学一次性提供1万元的资助。“专项计划”在招生中虽然强调“专项生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但入学后,并不会为这些学生提供统一的学费减免,只有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专项生,才能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感觉自己经济上挺寒碜的,和同学出去,什么也不敢买。”在清华的第一年,杨弘毅每月花费700元左右,其中约500元用于吃饭。
Q n0 j# U9 v
. x7 i/ W( o( K4 @8 j' f, D现在,温发琥和张辉受益于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后续培养措施—— “双导师”制,即一名所在院系专业老师辅导学生的课程学习,一名所在院系毕业的成功校友“一对一”指导该生的个人发展。 3 I# B, e/ ^* S( g/ |) t
- S1 d% v. L$ J与张辉结对子的校友也是“苦出身”。每个月,这个校友都会抽出机会和他聊一个多小时,“他会跟我说他读书时的一些感受,告诉我,很多问题他当年也遇到过,让我慢慢来”。
9 @) I" a/ s8 v4 z G5 [+ T1 e8 W# ~; @8 e a* W
1 a; q( ~* e& i7 [% O. w p
温发琥在学校图书馆找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一小时挣17块钱,一周差不多能拿到100块。”这个自称性格“像哈姆雷特一样纠结”的男生,通过这份工作认识了很多人,“在清华的这一年,我觉得自己总归是成长了。要是一年前,我可能都不会接受采访,不会和你说这么多。”
. W1 Q+ y& ^! |" ~3 E4 x对于赵齐峰,清华大学招生办了解到他的诉求后,及时将情况反映给了教育部,目前得到的回应是,延续“不转专业”的政策。" }& Y. n) ^* l3 h
笔者想采访赵齐峰,他婉拒了,在短信中回复说:“在这一问题上,我已没了发言权。但我仍想说,‘专项政策’很好,也很感谢这政策。” |